馬乃篪說,時間儲蓄的本質是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精神是關鍵。實踐中,大部分志愿者的初衷并非為了積分。但通過一定程度的激勵,能盤活社區及周邊資源,讓參與者在活動里潛移默化地感受志愿服務的魅力,營造社區良好的公益志愿服務氛圍。
在各地的探索中,新的時間銀行模式不斷涌現,服務內容也從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拓展到全人群參與的養老和社區志愿服務。在北京市一刻公益社區發展服務中心工作的姜雪說,根據一刻公益的模式,志愿者服務不僅局限于老人照護,更主要的是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如開展社區環境整治、健康講座等。在兌換機制上,社區居民參加志愿服務后累計積分,可用積分從簽約的商戶處獲得優惠的服務和商品,形成平臺發布任務、志愿者參與活動、平臺核算服務時長、通過加盟商戶換取優惠服務與實物的模式,從而反哺志愿者。
姜雪認為,目前一些社區也有年輕志愿者加入,但整體來看,活躍度仍然較低。年輕志愿者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時間往往很緊張,還需要考慮如何建立更加靈活的志愿服務形式和崗位,激勵年輕志愿者參與進來。
如果志愿者能懂點醫學知識、掌握一門技術,在老人需要時更能幫到點子上。羅瑞濤說,去服務對象家里,遇到老人受傷、WiFi停用、手機不會操作等難題,不少年齡大的志愿者便摸不著頭腦,這就需要更多有技能的年輕志愿者加入。目前,羅瑞濤所在的服務團隊,志愿者年齡多集中分布在55歲至70歲之間,年輕志愿者數量偏少。
擴大志愿者群體,招募年輕人加入,需要不斷提升時間銀行的吸引力。青島唯老匯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趙陽說,前期我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但是效果有限,部分老人仍然抗拒,擔心遇到詐騙。趙陽坦言,要想提升老年人對時間銀行的接受度、信任度,還需要政府搭好橋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采取村干部、社區干部帶頭入戶走訪等形式,敲開更多老年人的信任之門。
陳功表示,時間銀行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協同參與,倡導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文化,提升社會對互助養老以及養老儲蓄的重視,引導公民積極參與時間銀行互助養老。
本文標題:倡導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文化,提升對互助養老以及養老儲蓄的重視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1986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