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不可怕,人窮也不可怕,又老又窮就非常可怕了。當下,養老問題,是我們迫切需要考慮的事情,前幾天,中央通過了《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這背后透露著什么樣的信號呢?個人養老的時代要到來了嗎?我們普通人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么要推動個人養老金的發展?
原因很簡單,一句話,就是人多、錢少。我們正在快速步入老齡社會,社保入不敷出,急需資金補充養老金。自2000年以后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加速。同時現在的年輕人生育意愿普遍低迷,未來的人口老齡化還會進一步加重。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進行測算,最快到206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接近30%,到那個時候,每3個人里面就將有一位是老年人。
老年人是需要養老的,但遺憾的是,與老齡化問題相對應的是,我們的養老基金余額不多了,嚴重入不敷出、兩極分化。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養老金儲備余額目前大概9萬億人民幣左右,大約占到GDP的10%,而同期國際某些發達國家養老金儲備余額的GDP占比為160%,可見,在這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之大。
我國現行養老金層次分為三個支柱,第一支柱就是國家給你上的那些養老保險,叫基本養老金;第二支柱就是你所在的企事業單位給你上的養老保險,叫職業養老金;第三支柱就是需要你自己購買的商業性養老保險,叫個人養老金。
目前,我國第一支柱覆蓋面廣,但是承擔的功能過多,導致不堪重負,近年來,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整體呈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76%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領取養老金的人在不斷增加,但制度內繳納養老保險費的人卻在相對的減少,同樣數量的勞動年齡人口要供養更多的老年人口,保障水平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而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方面,由于這幾年經濟形勢面臨壓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數量和參加計劃的職工人數增長近乎停滯。目前,全國僅有9萬戶左右的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大多都是經濟效益比較好的國有企業和大型外資企業,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的參保人數在5000萬~6000萬左右,與我國的人口總數相比,簡直杯水車薪,因此,第二支柱的覆蓋范圍非常有限,不能夠形成對第一支柱的有力支撐。
第三支柱,也就是個人養老金,由于我國居民偏好銀行儲蓄,對購買個人養老金認知不深,以及我們之前對個人養老方面的政策缺失,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種種原因,導致這個第三支柱落地遲、發展慢,目前對我國的養老事業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不過,我國第三支柱養老金發展緩慢,換一個角度,也代表著發展潛力巨大,如果能有效激發個人養老金發展,將能極大的緩解我國整個養老事業面臨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國家目前大力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原因。
第三支柱有多重要呢?有哪些優勢呢?
從國外第三支柱養老運行較好的國家實踐來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具備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不具備的顯著特點。比如,第三支柱不設置加入門檻,尤其是重視覆蓋非正規就業群體,特別是職業不固定人員,自由職業者,自雇型人員比如自己開店鋪的那些人,甚至是失業人員,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可能是這些人群退休過后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也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養老需求。澳大利亞有自愿型超級年金,德國有里斯特養老金計劃,加拿大有個人養老金計劃,美國有IRA計劃等等,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在國外是非常普遍的。
再比如,第三支柱可以通過提高養老金的投資風險偏好,來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投資的范圍和比重是有嚴格限制的,主要以安全為主。而第三支柱更偏向商業化一些,這方面的限制要少得多。比如,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國不僅養老金的可投資產品多樣化,而且選擇自由。可以將養老金通過公募基金、股票、債券和年金保險等產品進行多元化投資來分散價格波動的風險。此外,第三支柱還可以提升權益類資產的占比,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等國的養老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分別達50%、49%、45%和33%。其中,澳大利亞權益類資產配置不僅比例高,而且可以進行房地產、基礎設施、商品期貨和對沖基金的投資,甚至是海外投資。
由此可見,我國當前大力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養老金領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個人養老的前景如何呢?個人養老的時代要到來了嗎?
以后的養老不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了,更多的是我們個人的責任了,養老終將由國家包辦轉為個人自籌,這是大勢所趨。個人養老的時代真的要到來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推行個人養老都是勢在必行。
中央通過了《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消息公布后,一些保險公司和公募養老基金都比較興奮,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個人養老時代的到來應該沒有那么順利,因為在國內推行個人養老面臨的困難仍然不少。
首先,第三支柱養老金制度尚未健全。我國其實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第三支柱養老金的相關要求,但是30年過去了,第三支柱養老金制度一直未能真正的完善,第三支柱養老金涉及多方主體,利益難以協調,所以政策制定的跨部門協調難度較大。比如說,減稅可以提高市場參與的積極性,但財政負擔會增加,減稅優惠減少的話,參與的人數又會下降,如何做到魚和熊掌兼得,是制度設計的一大難題。此外,第三支柱養老金在操作性層面上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政策、經濟、社會及技術各方面的突破和支持。比如,推進中的流程如何明確,以及與其他相關制度的共促等問題,這些都使第三支柱養老金在實施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不過這次中央通過文件,明確表示要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相信今后制度完善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但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
其次,目前我國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太少,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個人養老金目前以理財型儲蓄類年金產品為主,品種單一、功能欠缺、盈利期限長,可供選擇的產品匱乏,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金融產品需求。相信今后保險公司會在這方面加大力度,開發出更多的個人養老保險產品,需要購買的朋友們到時候將會有更多的選擇。
最后,我們國家的居民對商業保險的認同度較低。相對于保險養老,我們中國人更加偏愛儲蓄,而且,中國人對保險一直存在認知上的誤區,很多人一提到保險就認為是騙人的,不屑一顧,這當然與一些保險人員的素質不高有很大的關系。民眾保險意識普遍不強,個人養老意識就更不強了。而且,個人可支配收入普遍不高,沒有更多的閑錢用于購買保險產品,購買意愿肯定比較低,目前購買養老保險產品的人,應該多數是收入比較高的那部分群體,他們本身就享受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保障,購買第三支柱的目的是進一步增加自己的退休收入,而真正需要第三支柱兜底的那部分群體,購買的意愿反而不高。
那未來我們該怎么辦呢?
總體來看,個人養老已經是大勢所趨,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現在的老年人,國家目前的基本養老金余額應該還能夠保證給你發放退休金,但是,對于現在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而言,也許到了你退休的時候,國家已經沒有足夠的錢用于支付你的養老金了。我看到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如果我國的養老體制不進行改革的話,到2035年左右,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積結余就將損耗殆盡。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有必要提早進行打算和規劃的,國家推動發展個人養老金,也為我們進行個人養老規劃提供了一個契機。
對于已經參加第一、第二支柱的人而言,參加第三支柱意味著能夠多獲得一份個人養老金,提高個人養老金收入水平,如果你目前有足夠的資金,用于儲蓄的話收益太低,用于其他方面投資的話,風險又比較大,養老保險其實可以作為自己資產配置的一個選項,我覺得適當配置一下還是可以的,但要控制占比,現在能賺錢、不差錢,用現在的錢買未來的錢,也就是用確定的現在去規劃不確定的未來。等未來不能工作退休了,養老金多的話,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會下降太多,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
對于沒有參加第一、第二支柱的人而言,也就是那些沒有固定職業的人,自由職業者,或者自己開個夫妻店、小超市一類的人群,甚至是失業人群,參加第三支柱意味著能平等地享受國家對養老金體系的財稅支持政策,當然前提是你自己要自愿參加,別人不會強迫你,你自己也不要強迫自己,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圍去買養老保險產品,畢竟你現在買,意味著你當前可支配的現金會減少,不能讓保單變成負擔。
極端情況下,我們國家對低收入者有最低收入保障,對于低收入者或一些就業不連續的個人,這是一種潛在的福利。如果這些人在工作期間進行任何額外的長期儲蓄,特別是參加自愿性個人養老金計劃,不僅會大幅降低現在的生活水平,而且退休后可能因為無法滿足低收入者的認定標準,而喪失了獲得最低收入保障這一福利。因此,這些最低收入保障機制對自愿性養老儲蓄將產生抑制作用,不選擇加入自愿性個人養老金計劃對于這些人來說反而是一種最優的選擇。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兒需要提醒大家,就是雖然國家推行的叫養老基金,但是它實際上并不是基金,正常的基金你是可以隨時贖回的,超過封閉期就可以贖回,養老保險基金是不會讓你隨意贖回的,它是保險,可能需要等到某一個階段后才能贖回,而且這種贖回是有限制的,比如限制你贖回的額度等等,這就使得你的養老保險基金缺乏足夠的靈活性,無法解決一些特殊情況對資金的臨時應急需求。
所以,我們在迎接個人時代到來的同時,也期待著國家能夠抓緊出臺個人養老金方面的實施細則,讓我們盡快了解個人養老金方面的詳細情況,了解保險公司各類相關產品的條款,方便更好的進行選擇規劃。關注養老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后期我也會時刻關注養老方面的政策,會第一時間幫助大家解讀。
本文標題:保德全:中央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以后養老只能靠自己了嗎?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19884.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