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圖片作者與本報聯系領取稿酬
商報見習記者 葉歆 通訊員 李彬
指導專家 齊若兵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睡眠科主任
近日,電視劇《女心理師》迎來大結局。作為心理劇,聚焦了許多社會熱點問題,題材敏感細膩,劇情溫暖治愈,獲得了一票好評。
有網友在該劇影評下留言:看了《女心理師》,感觸最深的是來訪者荀寶國的故事,他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自從母親去世后,為了公平起見,我們4兄妹采用輪流的方式照顧父親。一開始父親與我們生活得好好的,時間久了卻發現他的脾氣性格變得越來越古怪,有一次發了好大的火,半夜一定要回老房子住。那個時候不理解,覺得是老頭子任性耍脾氣,現在看完劇忽然醒悟,他也是個有感情的人,我們平時只注重他的生活,卻忽略了他的心理情緒;我們覺得合適的養老方式,在他看來卻是枷鎖。
對于多子女家庭來說,輪流照顧父母,既能減輕壓力,又能體現公平。但對老人來說,生活習慣的不同,頻繁適應新的環境,兩代人的代溝與隔閡種種壓力與困難之下,讓老人們有苦說不出。
公平與親情,哪個更重要?
代際沖突、孤獨壓抑、不斷適應新環境 看似公平的輪流式養老,卻讓她苦不堪言
秦阿姨今年79歲,5年前老伴去世后一直獨自在農村生活。今年秦阿姨著涼受了風寒后,身體大不如前,三個兒女便提議輪流照顧,一家照顧一個月,一個季度一輪回。于是秦阿姨開始了輪流式養老生活。
大兒子家在同一個村子,只隔了一條馬路。按理說生活在老家,周圍的環境、朋友都是熟悉的,可秦阿姨卻像到了陌生的環境生活。做事情束手束腳,還因和兒子一家生活習慣不同,漸漸產生了矛盾。
秦阿姨平常做一次飯吃兩餐,往往是中午吃剩的留到晚上熱熱再吃。但到大兒子家后,每次吃剩的菜不管多少都會倒掉。大兒子說吃剩菜不利于健康,可在秦阿姨眼中就是浪費,母子二人經常因為此事吵架。
一次吵架過后,大兒子說氣話要把秦阿姨立馬送走,秦阿姨聽了很傷心,覺得兒子并不是真心贍養自己,而是礙于面子和周圍鄰居的言語壓力。
二兒子家在城市,經濟條件也是三個兒女中最好的,秦阿姨理應能享受到最優質的老年生活,但她卻一點都不開心,覺得自己生活在牢籠。
小區沒有電梯,還住在高樓層,秦阿姨腿腳不便,上下樓梯都需要走好長時間。因為感冒留了病根,每次爬到家門口都胸悶咳嗽。走了幾次后,秦阿姨就不想動了,索性每天都在家待著。
兒子兒媳還沒退休,每天早出晚歸忙于工作,孫女還在上大學,也只有節假日才會回來短住。每天一個人待在家里,只能靠著聽收音機消遣解悶,秦阿姨感覺很孤獨,時常坐著發呆,漸漸變得不愛說話。
秦阿姨曾經和二兒子提起過想回農村生活,卻遭到了極力反對。還沒滿一個月呢,你現在回去大哥他們會覺得我們欺負你。秦阿姨聽了無奈又心寒。
終于熬過了孤獨的一個月,秦阿姨被接到了女兒家。女兒家也在農村,看著周邊熟悉的環境,秦阿姨心情愉悅了很多。女兒女婿對自己還不錯,秦阿姨也找回了家的感覺。但是慢慢秦阿姨發現自己不像來享受天倫之樂,倒像是一位住家保姆。
女兒去年也升級成為了奶奶,平常都是由她帶著孫子。秦阿姨去女兒家居住后,看見女兒既要帶孫輩,又要做農活,非常辛苦,愛女心切的秦阿姨便幫著女兒一起準備一日三餐。原本只是搭把手,減輕女兒壓力,想不到做久了最后卻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一次秦阿姨稍微開飯晚了一點,女兒就開始埋怨。情分變成了本分,秦阿姨很委屈。
都說養兒防老,早些年鄰居們都羨慕我有三個出息兒女,都以為我生活得很幸福。但實際的心酸苦楚,只有我自己清楚。一把年紀了,像個貨物一樣運來運去,連個真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秦阿姨苦笑道。
任何養老形式都有其合理性 子女需尊重老人的內心想法,多點真心與陪伴
表面上都是自己家,但感覺卻又不像自己家。輪流式養老,雖能體現子女公平,都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但也意味著老人要去不同的環境適應不同的生活。長期的居無定所,老人不僅沒有幸福感,還容易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睡眠科主任齊若兵介紹,老人本身適應新環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在陌生的環境生活,他們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和負擔。門診中經常遇見因頻繁更換生活場地,無法適應新環境而引起睡眠障礙、抑郁焦慮的老人。為什么說都是自己養大的子女,卻是陌生環境呢?首先一個家庭文化來源于夫妻兩人原生態家庭的文化,是新的組合,而且下一代生長環境也會改變原生態家庭的一些理念,所以老人來到子女家會有陌生感覺,非常正常。中國人重視親情,崇尚尊敬老人,在照顧老人的方式上,會優先選擇家庭養老。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兩代人,會因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不同產生各種矛盾。久而久之,老人因無法融入兒孫輩的生活,出現適應障礙,并導致情緒情感等心理問題出現。
事實上,并不是說輪流養老這種形式就是一無是處,關鍵在于是否適合老人。我之前接觸過一對輪流在子女家養老的老人,他們的養老模式值得借鑒。老人的子女分別定居在南、北兩個城市,每年11月到來年4月,北方通了暖氣,老人便去北方生活;5月到10月,南方氣候舒爽,子女便接他來南方養老。根據氣候溫度的舒適度提供老人的優質養老環境,子女們也不計較老人居住的天數,相處得非常和諧。
居家養老、日托養老、入住養老機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養老方式供大家選擇,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沒有統一標準,任何一個養老形式都有其合理性。最重要的是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否舒心,子女是否安心,因為孝順是無法用時間和金錢來衡量的。中華民族的養老方式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傳承,每個人都會老,都有面對這個問題的時間段,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會傳遞給下一代,希望我們多傳承優秀的養老文化。
齊若兵主任建議子女多與老人溝通,多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每個老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養老需求,合適的需求放在合適的地方才能突顯價值。子女需尊重老人的內心想法,不斷完善調整養老模式,找到每位老人適合的養老方式,讓他們老有所樂,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本文標題:輪流式養老,是幸福還是無奈?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1990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