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家養老驛站活下來,需要多少錢?一家驛站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把水電、供暖、人力成本、活動費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萬元。其中,驛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就占了總成本的近70%。理想狀態下日客流量要達到七八十人,才能養活一家驛站
北京頤佳養老創始人之一的翟寧在2021年切換了賽道,離開了養老服務行業。
此前,她曾表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商只有整合下游服務商資源才能降低成本、保障質量,但目前下游產業還未發展成熟,無法形成產業鏈。
想象中的藍海,為何卻在實踐中成了困局?
北京80%養老驛站虧損
全國首家社區一老一小試點工程3個月停止營業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7修訂版)》預計,中國將在2034年前后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2050年達26.3%,2060年后逐漸穩定在30%左右的水平。
而北京也不例外。根據《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北京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萬,占常住人口總數的15.7%。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378萬人,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將有近四分之一市民是老年人。
為了應對老齡化,6年前,北京市制定實施了全國范圍內首部關于居家養老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致力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運營、聚焦居家為特色的養老模式,其中養老服務驛站是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距離老年人最近的養老服務機構。
目前,北京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已經成型,全市建成超過100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覆蓋相當大的范圍。但現在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規模、功能發揮、效益情況等還不完善。有關專家分析有80%以上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甚至有的關門了。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說。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田村路的玉海園,是北京市西部最大的綜合型社區之一,全國首家社區一老一小試點工程落戶于此。公開數據顯示,小區內常住居民5000余戶,常住人口約2萬人。其中65周歲以上老人就有2000余人,80周歲以上老人200余人;0歲至3歲學齡前兒童200余人。
自2018年4月,玉海園就開始籌備工作,并由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老齡委和衛健委四大部委共同督導。
直到2020年1月,歷時兩年,玉海園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終于完工。落成儀式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區委、區政府,全國老齡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一老一小項目組,國家衛健委等相關部門均出席儀式,并對項目寄予殷切期望。
可出乎意料的是,光環加身的玉海園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僅試水了3個月就被迫停止營業。
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敬老志愿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偉透露:去年北京多次疫情,是項目難以持續運營的導火索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項目還面臨資金、人才、資源等多重壓力,以及商業性和公益性的平衡考驗。李偉指出,在一老一小養老驛站的主體上,社區組織與商業機構有很大不同,前者的組織構成決定了其更偏重社會公益,盡量免費或者以較少代價,讓民眾獲得最大程度的利好。而后者則更多看重項目的商業和盈利屬性。
近百位老人才能養活一家驛站
養老驛站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位于北京市豐臺區豐臺街道的前泥洼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以下簡稱前泥洼驛站)是北京市2021年第一批獲公示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如果在平常的工作日來到這家驛站,往往會看到三五個老年人在一間多功能室內進行理發及按摩的景象。
但前泥洼驛站也有在小微空間內辦不了的事,那就是養老助餐。對于驛站是否已穩定開展供餐的問題,多位居住在周邊的老年人均表示,目前沒能在這個家門口的驛站內吃上熱乎飯。
同位于豐臺區的豐西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以下簡稱豐西驛站),給出的養老助餐解決方案是靠集團提供配餐。
盡管沒有前泥洼驛站那樣擔憂餐食來源的困擾,但豐西驛站的工作人員李欣(化名)表示,區域內老年餐配送需求的增加,對自己所在驛站的人力調配及成本把控也形成了不小的挑戰。
此外,一位驛站從業者表示,老年餐雖然需求旺盛,但除了為驛站引來流量,直接帶來盈利的不多,許多時候賣一份餐還要賠上幾元錢。據了解,一份老年餐均價20元,利潤空間非常有限。由于沒有利潤,配餐公司不愿意給驛站送餐,有的甚至開出訂餐100份起送的條件。
讓一家養老驛站活下來,需要多少錢?一家驛站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把水電、供暖、人力成本、活動費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萬元。其中,驛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就占了總成本的近70%。理想狀態下日客流量要達到七八十人,才能養活一家驛站。
這樣一筆賬,還是在政府無償提供設施的扶持基礎上算出來的。根據北京市社會福利服務管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8月,全市有241家養老驛站服務流量顯示為零,另有157家驛站的服務流量低于100人次。
現在不少驛站仍然處于舉步維艱的狀態。一位從事養老工作超過10年的業內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北京市國資公司旗下北京誠和敬驛站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運營部負責人紀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誠和敬旗下養老驛站的服務商都是經過嚴格審核和備案的,運營比較規范,但之前確實是虧損的。
做養老多少都得有點情懷,需要集團補貼才能持續運轉。但我們始終也沒改這個初心,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前進。但目前來看整個產業的鏈條,包括產業布局還不是太成熟,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紀偉說。
劉維林表示,養老驛站目前面臨的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養老服務驛站需要滿足居家老年人的就餐、精神文化、醫療、緊急救助等需求。但現在,就餐需求很大程度上沒有得到滿足,醫療衛生需求滿足度更低,精神文化、緊急救助的功能也沒跟上。與此同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造血功能不足,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支持、補貼來運營。
北京首次明確驛站服務清單
履行好基本養老服務責任
近日,《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辦法》將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
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即將實施的《辦法》,明確了驛站服務責任片區和基本責任,明確補貼方式和資金標準,鼓勵驛站市場化連鎖品牌運營。
北京市民政局曾表示,未來政府層面將在保障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拓展改革的細節和深度,通過對養老驛站財政支持方向的調整,讓驛站可以向著更市場化、更可持續的方向優化、調整。如何逐漸掌握并充分利用資源,更好地響應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訴求,將是驛站運營商下一步要重點發力的方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對北京養老行業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今年實施的《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雖然釋放了更多發展空間,鼓勵驛站市場化運作,但仍需要把基礎的做好,再去細分老年人的需求,拓展市場化的、個性化的服務內容,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驛站發展仍然在路上。
而此次出臺的《辦法》首次在市級層面明確了驛站服務清單,解答了養老驛站干什么怎么生存的基本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激發驛站做好基本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只要驛站履行好政府賦予的基本養老服務責任,基本能夠實現可持續運營。
據相關人士介紹,到2025年,北京市將累計建成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80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不少于1200家,就近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讓更多的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紀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作為養老服務的運營單位,他們可以感覺到政府此次的決心,《辦法》已經明確養老驛站要更多地去回歸老齡產業的公益屬性,不是完全盲目地去做市場化經營。接下來,誠和敬旗下的養老驛站會著重考慮政策的落實層面,比如,服務的細則和規范。目前,整個服務過程,還處于摸索階段。
本文標題:北京80%養老驛站虧損社區養老服務如何破局?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19935.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