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海外旅居已久的老一輩而言,他們能較好適應海外生活。居家、社區、養老機構等養老方式為老人們提供了多元化選擇空間。
目前,部分發達國家的養老產業發展相對成熟、體系相對完善。如澳大利亞政府設有專門的養老資格評審組,該組織會對老人個人及家庭狀況進行評估,并依據評估結果為老人提供適合的養老建議。
澳大利亞養老院注重兼顧文化多元性與個體差異性。如一些華人較多的養老院,會舉辦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活動。同時,護理人員會尊重老人的個人習慣,如他們會記住華人老人更加喜歡溫水、熱水。
張京晶在一家墨爾本非營利性養老院做護士,在談及老人海外養老時,她說:老人在環境適應方面也許并沒有太多阻力,但需要克服生活習慣、護理細節等差異問題。作為私營機構,澳大利亞很多養老院由西方人經營管理,飲食偏西化,即使有中國菜,也很難做到老人期待的地道中國味兒,老人的中國胃難以得到滿足。
老人短期記憶能力下降,長期記憶更加鮮活。在海外,老人們無法隨時去熟悉的公園、約見老友等,其精神需求若長期得不到滿足,可能會產生認知障礙、焦慮或抑郁等問題。因此,他們需要子女給予更多精神陪伴,生活瑣事則可以交給專業護理人員。
在談及華人護理時,張京晶說:很多老移民年齡比較大了,會有交流障礙,只能流利地說母語。華人面孔與口音,對他們來說更加親切和放松,老人也更易于表達自己的需求。目前澳大利亞養老院缺少華人護士,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華人醫護人員選擇到養老行業工作,看到養老護理的職業價值與社會意義。
老人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后,確實會適應當地環境。對于不和子女居住的老人,其獨立性本就很高,但其面臨的問題依然存在。生理機能下降給他們帶來的也許是對最初行為與環境的懷念與留戀,這會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們需要更多的理解與關注。
本文標題:老人在海外且將異鄉當故鄉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1994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