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在岳塘區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得到悉心照料,其樂融融。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方陽 攝)
養老行業拼什么,且看——
守著夕陽競朝陽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馮友君 馮葉
夕陽無限好常用來形容老年人的生活,但為夕陽服務的養老行業卻被稱作朝陽產業。何為朝陽?一則意味著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二則暗示著行業仍處在發展初期。
當下,湘潭市投身養老行業的企業、機構越來越多,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入住率不高、資金回本難、人們的養老意識不強等。辦法總比困難多。要在這場競朝陽的比拼中脫穎而出,拼的是什么?我們通過3個典型案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思考。
入住率100%的背后,拼的是服務
場地建好了,但入住率不高,做好前幾年虧損的準備。這是我們在養老機構走訪調查時最常聽到的回答。但岳塘區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的答案卻出人意料——近年來,該公寓入住率一直穩定在100%。這是如何做到的?入住老人張英賢的故事或許能說明問題。
兩個多月前,88歲的張英賢意外摔倒,導致半邊身體無法動彈,生活無法自理。他的三個兒女中有兩個在外地生活,剩下的一個忙于工作無暇照料,只能將其送往養老機構養病,但老人家毫無怨言,只提出了一個條件:要住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由小戴照顧。
原來,張老的妻子患老年癡呆癥多年,生前一直住在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照顧她的護理員就是小戴戴菊華。這一次,張老自己需要入住養老院時,他第一時間想到了妻子生前常常夸贊的小戴。張老每天需要擦藥、喂藥、喂飯、洗澡這些都是戴菊華的工作任務。張老身材高大,每幫他翻一次身都要花上很大的力氣,好在來自農村的戴菊華力氣大、能吃苦,服務老人她很在行。
老人醒得早,她就起得更早,每天5時許就去各個房間查看老人起床情況,幫老人擦洗身體,接著喂飯、打掃房間衛生。這些都忙完了,她又得陪著老人到后院曬太陽、遛彎等,就這樣一直工作到21時許。
一天下來,除了中午短暫休息一會兒,其余時間她都在忙碌,總是主動找事做,一天不曉得要來我房間好多趟。張老說,戴菊華工作特別認真負責,人也很細心。因為擔心老人晚上睡覺時大小便失禁會弄臟身上,她每隔兩小時就要起床巡查一次。如今,張老的身體逐漸好轉,能自己扶著墻慢慢走動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唯一在湘潭的兒子也常來看望他,他感到很滿足。
這是張英賢老人的感受,也是眾多入住老人的共同心聲。
這家養老公寓建于2016年。當時人們的養老觀念還比較傳統,認為家中老人住養老院是子女不孝。剛開始時只有七八位老人入住,但我認為,只要做好服務,總會有人愿意來。公寓負責人周建梅認為,養老機構要發展,服務質量最關鍵。為了招進、留住優秀護理員,他們走遍了各個偏遠鄉鎮,招聘了一批能吃苦耐勞的農村護理員,再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將護理員的工資提檔,比全市護理員平均月工資要高出近千元。如今,弘景(孝之家)養老公寓內共有8名護理員,且流動性很小。
有了精細、優質的服務,公寓內人氣越來越高,成了一床難求的香餑餑。都是老住戶帶新住戶。周建梅介紹,今年,她又將二樓、三樓房屋重新裝修、設施升級,新增了80個床位,并安裝了空調、地暖等,她堅信,只要服務做到位,100%入住率這個招牌能保住!
社區嵌入小麻雀,拼的是距離
中午我要點個豆腐,不放辣椒等下我要去小區里走一走晚上我要和兒子回家一趟這樣的話語,常常在岳塘區菊花塘社區銀海倆寶貝長者之家出現。在這里,老人可以吃點菜,服務也可定制,老人還能常回家看看。而這一相對自由又安全的社區養老模式,拼的就是距離二字。
入住養老院的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銀海公司經過多年探索得出結論,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豪華之地,而是心安之所。老人在哪里最安心?自然是離家近的地方。家門口的養老院讓老人沒有脫離原本的生活圈子,面對的都是熟人熟事,心理負擔會小很多,養老舒適度也會高很多。公司黨支部書記周艷純說。
截至目前,銀海公司共在全市8個社區打造了這樣的養老服務點,入住的多為本社區居民,可以說是離家最近的養老機構。更方便的是,每個點的服務是綜合型的,居民可根據自身需求,在長期入住、短期入住、日間照料、喘息服務等多種模式中自由選擇。
而距離近,服務的都是本社區居民,勢必會導致養老機構的規模相對較小,除窯灣街道唐興寺社區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外,銀海公司其余幾個點的床位均在20張左右。但小的好處在于,養老服務可實現特色定制。周艷純介紹,一區一中心、一點一特色是銀海公司養老產業布局的根本原則。
雨湖區龍子巷社區銀海倆寶貝長者照護之家主打的則是一老一少模式。
這里原是社區居委會的辦公樓,3層樓加起來只有400多平方米,但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的豪宅,一樓是會客廳、廚房,二樓是臥房,三樓是書法室、手工制作坊等娛樂學習場所,上下樓有電梯,吃飯有專門的營養師配制。更讓這里像個家的是,不僅老人住在這里,孩子們也喜歡往這里跑。
由于毗鄰金庭小學,銀海公司將院子里的閑置房子整理出來,建成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孩子們放學后可在里面閱讀繪本、打乒乓球、為學校的文藝匯演排練軍鼓,練好了便請長者照護之家的老人們來看,院子里總是熱熱鬧鬧的。在這里住了一年多的田老說,在這里住,跟家里沒什么差別,孩子們跟我可親熱了,一點兒都不孤獨!
養老服務上云端,拼的是智慧
12月10日10時39分,雨湖區鶴嶺鎮雙泉村小泉片竹塘組的羅石檢老人通過一臺定制手機,按下SOS鍵,即撥通了湖南禾康智慧養老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康公司)呼叫中心的電話,話務員劉楨接通電話時,即獲知了老人的姓名、住址、家屬聯系方式等。15分鐘內,小泉片區的助老員黃玉蘭即到達羅老家中,為其洗曬被子、理發等。
上述一幕,是我們在禾康公司通過一塊4米長、3米寬的大屏幕實時看到的。這幾年,這一新型養老模式已逐漸在湘潭流行起來。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許心瑞介紹,2017年9月開始,禾康公司與市民政部門簽訂了居家養老服務協議,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困難老人、失能老人等提供上門服務,如助潔、助浴、助餐、助購、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公司通過24小時服務熱線和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數據信息、派單服務、回訪監督的云端傳送,老人只需按下SOS,即可在15分鐘內享受到養老服務。
在禾康公司,我們還看到了一些新穎的產品,如,通過一張內置生命體征儀的床墊,即可實時監測老人的心率、血壓等指標,超出正常范圍即會自動撥通服務熱線;通過一根智能化拐杖,可設置安全范圍,超出范圍即啟動急救模式,等等。但許心瑞坦言,目前,這些產品走入市場的并不多,人們接受云養老觀念還需一定過程,但智慧化養老的方向一定沒有錯,就像網絡走入每一個家庭一樣。
今年以來,禾康公司已為近1500名困難老人、失能老人提供了養老服務。但公司并不止步于此。今后,他們將充分利用互聯網+養老的優勢,依托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點,積極推進助餐、家庭床位照護等服務,協助政府部門做好民生實事,為更多居民提供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本文標題:湘潭養老行業:守著夕陽競朝陽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2002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