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實施養老驛站服務規范,加快推進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在全市開展養老助餐服務體系試點建設。在中心城區建設2000張家庭照護床位,在農村地區示范建設200個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完善就近精準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品質。
出門遛個彎兒,順便就能在驛站解決一頓飯;在家足不出戶,服務也能按需要定制化提供。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持續推進養老服務驛站、養老助餐點等建設,在今年的市直部門黨組(黨委)書記月度工作點評會上多次被提及。
伴隨著養老助餐服務不斷升級,適老化改造逐步推廣,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日益增加,越來越多老年人享受到高品質的養老服務。
養老助餐點:推出父母食堂覆蓋一日三餐
午餐:木耳炒雞蛋、蒜蓉莜麥菜、平菇炒肉片、海帶紅燒肉,加餐:醬豬蹄、豬肉茴香包子、小白菜香菇包子、雪菜肉末團子、蒸玉米紅薯南瓜中午11點多,西城區太仆寺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熱鬧起來,門口的小黑板上列有當天的菜單。
三四個菜足夠我和老伴兒倆人吃。69歲的王穎是這里的常客,最近兩三個月基本每天都來,省下來的時間能干好多事兒。
我要兩葷兩素。家住附近的楊阿姨來到父母食堂專用取餐通道,將保溫袋里的飯盒遞給工作人員,我在餓了么上面付過錢了,補貼完只要20元,特實惠。
在楊阿姨家中,還有92歲的老母親等著一起進餐。我媽前段時間骨折,需要人照顧,正發愁沒時間做飯呢,剛好聽說這邊可以訂餐,口味也清淡,適合老年人。從手機上下單以后,過來直接取了帶回去就行。
今年上半年,西城區養老助餐數字化試點項目正式上線,太仆寺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成為首批試點驛站之一。10月9日至12月8日,西城區又組織開展父母食堂老年助餐試點推介活動。只要在餓了么App上打開長輩模式,就可以在首頁看到父母食堂,完成注冊后,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在線點餐每人每天可以獲得5元的就餐補貼。據太仆寺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負責人李艷英介紹,老人選擇驛站在線點餐后,工作人員會根據老人的需要將飯菜打好,送到專用取餐通道,減少排隊等候時間。
我們還建了微信群,每天早上都把菜單發過去,供大家參考。老人在用餐方面有任何建議或想法,也可以隨時在里面提,工作人員會及時收集反饋。李艷英談到,今年9月起,驛站在原有的午餐和晚餐基礎上又特意增加早餐供應,早餐其實既辛苦又不賺錢,但我們還是堅持做,目的就是希望能更好地滿足老人在助餐便利性、豐富性方面的高品質服務需求。
適老化改造:輔具雪中送炭配前先做評估
對于家住朝陽區松榆東里的老人趙淑芳來說,家庭的適老化改造與助餐一樣是剛需。
我媽今年已經89歲,膝關節嚴重變形,再加上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平時連起身都很困難,幾乎走不了路。提起母親的身體狀況,女兒王慧君滿臉愁容,過去也不懂,只能將就著來。去醫院的話,就用那個買菜的小推車,勉強坐在上面,我們推著特別費力,老人坐著也不安全。
今年初,正當王慧君猶豫著要不要給母親換個出行工具時,來自長友養老服務集團的工作人員給她打來電話。原來是因為我媽之前在社區登記過失能老人的信息,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適老化改造補貼,供應方會根據我們的實際需要配備合適的輔具。
考慮到母親行動不便,王慧君與工作人員溝通后,選擇了一輛可折疊輪椅。推起來輕便多了,老人坐著也舒服,不管是到外面看病還是吃飯,都能用得上,真是雪中送炭。更讓她驚喜的是,跟隨輪椅一同送來的還有防滑拐杖,下面有四腳抓地,明顯比之前一根獨棍那種要穩當。
在女兒的攙扶下,趙淑芳拄著拐杖從椅子上慢慢站起身來。有了它,就能用上力了,到哪兒都離不開。看到母親用得順手,王慧君滿心欣慰,看來經過專業設計的輔具還是更符合老人的需要,可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
負責輔具適配的工作人員王舒告訴記者,家庭適老化改造其實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前期需要跟家屬預約,上門對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了解老人的認知狀態等,再結合老人的自身意愿和家屬的照顧需求,多方考量后選出適合的輔具。王舒談到,不少失能老人家庭還會選擇配備護理床,老人吃飯的時候,可以把床的上半部分搖起來,這樣既能方便家屬進行護理,又能減少對老人皮膚的摩擦。
家庭養老院:居家兩全其美自選服務項目
在駝房營南里,83歲的劉景芝老人享受到的不只是床的改造,還有一項項貼心的照護服務。
我母親之前在酒仙橋樂居養老公寓住過一段時間,那邊的護理人員都很熱情,照顧得也非常到位,但她還是總想家,后來就又接回來。由于老人有腦梗后遺癥,半邊身子用不上力氣,劉會麗護理起來經常力不從心,就拿翻身來說,還真是個技術活,我們沒有這方面經驗,每次都特費勁。
今年9月,劉會麗得知母親可以簽約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由酒仙橋樂居養老公寓提供服務,頓時感覺看到了希望。
現在床上安裝有傳感器,服務人員、老人和家屬都可以隨時查看老人的心率、呼吸等數據,便于及時發現異常。劉會麗發現,除了后臺監測以外,還有多項定制化服務可供選擇,比如理發和修腳,這些都是免費的,有專業人員過來,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
工作人員在后臺監測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數據。
在劉會麗看來,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既滿足了老人居家養老的心理需求,又彌補了家屬照護的能力不足,可謂兩全其美,相當于家庭養老院。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們會根據響應級別靈活調整服務方式。酒仙橋樂居養老公寓院長高英姿表示,在不能入戶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會通過電話或微信等非接觸式服務,隨時與老人和家屬保持溝通,提供精神關懷和遠程指導。等到恢復上門以后,還能根據老人的需要,提供泡腳、助浴等服務,改善老人的生活質量,分擔家屬的照護壓力。
機構養老床位畢竟有限,大多數老人還是會選擇居家養老。高英姿談到,推廣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可以擴大養老服務的受益人群,真正實現把養老床位從機構延伸到家里。除了直接為老人服務以外,我們還會給家屬或保姆提供指導和幫助,比如,讓他們了解怎樣與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相處,如何降低老人在家中的風險發生率,從而為居家養老保駕護航。
期盼:能有配送服務就更好了
截至10月底,北京市提前完成養老助餐點1000家的年度任務,包括發揮自身資源為周邊固定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社會單位內部食堂、老年餐桌以及面向社會提供養老助餐服務的社會餐飲企業等4類,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暖心飯。
如果能有配送服務,那就更好了。85歲的劉大爺因為腿腳不好,平時很少出門。對他來說,即便是去離家不到一公里的養老驛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盡管已經有部分驛站可以提供送餐上門的服務,但仍有不少驛站因人手不足等原因暫時無法實現。
在適老化改造過程中,不僅需要為老人家里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還有必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和輔導,讓家屬正確認識輔具,掌握使用技能。一名從事家庭適老化改造的工作人員提出,改造非一日之功,后續還應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和使用效果及時加以評估,進行動態調整,滿足不同階段的需要。
本文標題:北京養老助餐服務不斷升級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20099.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