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臨海市杜橋鎮周石岙村。69歲的周學通坐在長凳上,正對著門口,此時陽光還能照進房門。他從小患了腿疾,難以行動,常年困坐家中。
只要有自理能力,老人們都不愿意離家。周石岙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周足興說,村里沒幾個老人選擇去養老院,曾經去過的,也不愿意再去。
近日,中國老齡協會發布《中國農村互助養老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農村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23.8%,比城市高出8個百分點。在未來30年間,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一直高于城鎮。
農村養老任重道遠。
對養老院認同度不高
周學通已經習慣了每天坐在家中,看著門外。
一位兜售豆腐的商販路過,他喊住了對方,買了塊豆腐。他行動不便,只能等著對方將豆腐送進屋內。
17歲時候,他的腿出了問題。周學通說,那時候家里條件差,父母知道他腿出了問題,但是沒錢治病。我有4個姐妹和一個弟弟,家里生活拮據。
時間一久,周學通的腿治不回來了。
身有殘疾,干不了重活,他只能做做小手工。前些年,他身體還行,會幫弟弟做些木工活,這幾年身體愈加差了。
周學通伸出雙手,手掌寬厚,有些浮腫。床只能擺在一樓,二樓我上不去,以前只是腿,現在連手都越來越沒力氣了。
沒有經濟來源,如今都是弟弟在照顧他的生活,幫他買菜和生活用品。近年來臨海也在開展居家養老工作,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會過來給他理發、掃地。
現在我還能摸索著自己做飯,再過些年就說不好了。雖然獨居已久,但周學通沒想過去養老院。去養老院要錢,他負擔不起。
對于農村養老,周足興說,大家對養老院認同度都不高,村里多數老人都會選擇家庭養老,而且附近村都沒有養老院,即便要去養老院,也要到杜橋。
在養老院,他們感覺沒有自由。周足興說,大家都不愿意去,覺得在村里還能跟街坊鄰居說說話,附近也都是熟人,老人也怕孤獨。
養老觀念慢慢在改變
86歲的周大昌也是村里的獨居老人,年紀雖然大了,腿腳還算利索,只是他有腰椎間盤突出,平常只能佝僂著腰。
年輕時,他當過兵。即便已是耄耋之年,他仍保留了當兵時的習慣,家里打理得干干凈凈,生活物品擺放頗為整齊。
回村里后,我做了經濟保管員,就相當于現在的出納。周大昌說,村里事務不忙,他平日里也會做些木質家具,比如木椅板凳,拿去鎮上販賣。
60多歲的時候,他得了肺結核,治好后就不再做木工活了。周大昌說,年紀慢慢大起來,走遠路有些力不從心,他就在自留地種起了橘子。
橘子豐收后有商販來收,他也不用像以前一樣自己挑到鎮上賣。
但是80歲以后,我就不種了,真的閑下來了。周大昌說,他怕自己年紀大了,出點意外,給家里人添麻煩。
兒子在外地做生意,平常都不回家。上次回來,還是他腳筋有問題,去做了手術。
他說,自己牙口還行,買點豬肉燉爛一些,也能吃。現在自己還能自理,等不能自理了,可能就會去養老院。
現在農村年輕人普遍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就多了。浙江金色年華養老服務管理有限公司臺州負責人鄭晶瑛說,年輕人離家遠,很難陪伴老人,農村老人的精神養老很難得到滿足。
鄭晶瑛說,農村的老年人也更習慣于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他們不愿離開家庭進入養老機構。所以農村主要還是家庭養老,年輕人也不愿將老年父母送往養老機構,因為可能會被別人看成是不孝順的行為。
不過現在農村的養老形式也在逐漸豐富。鄭晶瑛說,家庭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的多樣化養老方式都在逐步往農村發展,隨著這項工作深入,農村老人的養老觀念也會慢慢改變的。
本文標題:浙江:當我們老了以后……農村養老的固有觀念之惑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2020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