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9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表示: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樹立積極老齡觀,既要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更要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激發老齡社會活力。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了相關情況,并就推動《意見》落實落地回答了媒體提問。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負責人圍繞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積極培育銀發經濟、推進老年人宜居環境建設、互聯網適老化改造等進行了深度解讀,回應億萬老年人和家庭的熱切期待。
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形成共識
基本養老服務服務誰、怎么服務、由誰提供服務?《意見》首次在中央層面部署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明確這些問題。
李邦華介紹,經過近年的實踐探索,形成3方面的共識:基本養老服務管基本,要聚焦服務老年人的失能照護和生命安全等基本需要,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基本養老服務面向全體老年人,但也要優先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需要;基本養老服務由政府主導提供,非基本養老服務由市場調節,形成以家庭為基礎,市場、社會、政府各司其職的新型養老模式。
《意見》提出要建立全國范圍內跨部門互認的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制度。作為呼應,民政部在總結前期老年人能力評估等相關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正有序推進《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征求意見稿)》國家標準的制定。
居家、社區、機構養老融合發展綜合發力
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社區養老,如何實現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模式相協調?
十三五期間,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加快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中央財政共計安排50億元資金支持試點工作,經過5年試點實踐,創新形成了家庭養老床位、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互助養老,以及老年餐桌、綜合性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等新的服務形式。
實現三種養老形式協調發展,要通過發揮居家上門服務、老年人到社區服務,以及養老機構發揮支撐作用等方式。據李邦華介紹,在居家服務方面,重點推進家庭養老床位,把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送到老年人身邊和床邊。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重點推進老年餐桌、日間照料、短期托養、互助服務等服務形式,讓老年人享受就近便捷的養老服務。在機構養老方面,增強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的能力,到2025年,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要達到55%。同時,鼓勵養老機構為社區老年人積極提供上門服務,實現居家、社區、機構服務相互銜接、融合,形成綜合服務模式。
聚焦老年人關愛服務補齊農村養老短板
長期以來,農村養老一直是我國養老服務工作的難點和焦點。近年來,民政部加強對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并突出在三個方面著力。
李邦華介紹說,在推進老年人餐桌、日間照料、適老化改造等普惠性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中,把空巢老年人服務納入到養老服務重點,優先照顧農村空巢老年人。
十三五以來,民政部不斷加強農村社會兜底項目建設,改造和提升農村敬老院服務能力,將服務對象由特困對象擴展到面向全體老年人,并將空巢老年人作為重點服務對象。
此外,民政部于2017年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建立了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近年來,全國各地普遍通過志愿服務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對空巢、留守老年人的定期關愛巡訪,了解其養老需求,提供應急救援,讓他們能夠在家養得好、養得安全。
本文標題:回應億萬老年人熱切期待,相關負責人談意見落實落地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20231.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