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為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和提升國民養老待遇,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推出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政策的出臺也是恰逢其時。
高鶯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發展,三支柱模式成為各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共同趨勢:第一支柱是政府支出的基本養老金;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稅延養老金。目前我國三支柱的養老金保障體系中,絕大部分退休人員除了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金,是沒有年金等補充養老金的。
長期來看,無論是強制性的第一支柱還是自愿性的第二支柱,都無法為全體國民提供足夠有效的養老保障。高鶯表示,我國老齡化趨勢嚴重,目前三支柱養老金結構中第一支柱獨大,未來能夠提供的養老金替代率預計呈下降趨勢,迫切需要推出個人養老金為主的補充養老,從而為未來的養老提供儲備,提高國民退休后的生活質量。
華夏、嘉實基金都表示,當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完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被擺在突出位置。完善居民養老保障,迫切需要加快補足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這一短板,即將出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就被視為補短板的關鍵。
匯添富基金也認為,推出個人養老金有以下積極作用:一是作為國民養老金收入的補充,緩解養老金領域發展不充分問題;二是推動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理念的轉變,形成長期養老規劃;三是優化國家金融結構,促進資本市場完善。
匯添富基金分析,從國外經驗來看,養老金基金可以成為資本市場上的重要影響力量,成熟活躍的資本市場也為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提供了廣闊的運作空間。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規模龐大的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有望成為資本市場的基石,有助于資本市場的繁榮,對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戰略意義;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對于養老金的可持續運營意義重大,養老金實施市場化投資后,投資收益往往是繳費本金的數倍,可提高個人養老金的替代率和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有利于防止老年貧困和社會穩定,成為一個民生安全網。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參加及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98億人,雖然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總體保障水平相對有限;10.5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0.27億,第二支柱企(職)業年金,覆蓋面仍然較窄,只能滿足小部分群體的養老需求;而試點地區參加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人數 為4.88萬人。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數據也顯示,截至2020年底,當前我國養老金結余占GDP比重約為12%,其中第一支柱占比為62%,第二支柱占比37%,第三支柱占比極低,發展嚴重不均衡。
而根據測算,目前我國當前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為38%,遠低于世界銀行建議的不低于70%的水平,如果只依靠基本養老金,未來老年人的生活水準可能出現大幅度下降。因此,完善居民養老保障,迫切需要加快補足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這一短板。
在這個階段,提出大力發展以‘個人養老金’為代表的第三支柱,時不我待,意義重大。興證全球基金朱興亮稱。
本文標題:亟待補足第三支柱發展短板,政策出臺恰逢其時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zhengce/14492.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