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多多參與社區活動,既充實了自己的生活,更讓我們有一種重新發光發熱的自豪感。
陽光充沛的露臺,悠揚輕快的音樂,緩緩飄動的紗簾,香氣襲人的咖啡。近日,上海浦東新場鎮長者稻花咖啡屋開業了,咖啡屋位于新場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對新場鎮戶籍年滿60歲的老人免費開放。
張阿姨拉著好姐妹潘阿姨過來打卡,張阿姨喝了口拿鐵咖啡說:這里很好的,沙發卡座、留聲機音響,在這里能喝上免費的咖啡,再拉上幾個好友聊聊天,很愜意。
已經78歲的潘阿姨依然精神抖擻,記者得知她不僅是咖啡屋的客人,還是常常來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幫忙的志愿者,計劃著以后參與烘焙制作。我愛人身體不好,之前就帶他來樓下的老年日托,非常方便和安心。潘阿姨說:老年人要多多參與社區活動,既充實了自己的生活,更讓我們有一種重新發光發熱的自豪感。
上海一直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根據上海市統計局5月18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常住人口2487.09萬人,其中60歲以及以上人口為581.55萬人,占23.4%,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在養老問題上,上海聚焦社區養老服務,以嵌入式布局,開放式運營為路徑,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基礎上,將散落在社區中的公房積聚起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上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大特點。
目前,上海首創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結合中心城區和農村地區的不同地域特點,積極探索社區嵌入式養老和社區互助式養老模式,打造大城養老上海模式。
嵌入式養老
在社區長者中心下棋的老人。上海助老中心供圖
為避免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長期居家封閉導致大腦迅速退化,引發認知障礙等風險。上海浦東新場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利用閑置的四樓露臺,打造了溫馨的長者咖啡屋,內設烘焙、奶茶制作、沖泡咖啡,還為老人構建一站式服務場所,包括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慈善超市、助餐點等。
怎樣讓老年人融入社區?新場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表示,我們利用這個平臺,給老年人一個走出家門,走入社會的機會。未來,中心還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各項工作,開拓新的為老服務模式。
社區助餐點是上海養老服務之一,記者來到閔行區老年人占比較高的老舊小區靜安新城,中午11點已有不少居民準時來到位于1區34號樓的助餐點,走進助餐點,一股濃濃的老上海風情撲面而來,充滿著家的溫馨,豆芽、牛柳、帶魚、海帶每天8種不同菜品任意選擇,可以打半份,也可以外帶。
來這里吃飯的很多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我們在設計上花了些心思,盡量添加一些老上海元素,讓老人們有回家的感覺。在飲食制作上,助餐點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會顧及老年人的口味,烹飪時盡量少油少鹽,以上海本幫菜為主,讓老人吃到原汁原味的家鄉菜。
上海閔行區古美路街道設有3家養老院,3家長者照護之家,6家綜合為老服務中心,41個居民區為老服務站,以及1家社區長者食堂,7個社區助餐點,5個社區睦鄰點,7個日間照料中心,初步完成33641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布局。
原居養老新模式探索
照護之家護理人員為老人修腳。受訪者供圖
社區養老,原居養老新模式探索也是上海養老的一大特點之一。
松江區黃橋村屬于傳統純農地區,老年人口占全村的35.67%,老齡化問題較嚴重。從2018年開始,黃橋村實施農村宅基地改革項目,讓村民從破舊的老房子整體平移到了舒適的新居所。同時,還為老年人打造幸福老人村、櫻花廣場、休閑步道、健身設施等公共服務配套,從根本上改善了老年人居住環境。
老們們平日里到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喝茶聊天,農家書屋看書,戲堂看戲,活動室參與老年文體活動,周末與兒孫歡聚。不用出村就能安度幸福晚年,我們老年人越活越精彩。63歲的唐阿姨說,她的生活狀態正是松江區探索原居養老新模式的成果。
以前住的老宅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一到下雨就滲漏,現在我們都住上了小別墅,通了天然氣。唐阿姨指著自己白墻黛瓦的樓房,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九亭鎮作為松江區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的試點鎮之一,參與頤景園居民區適老化改造的工作人員說:老年人年齡大了行動不便,一些人性化的設施可以幫助他們的日常起居。
為了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捷的居住環境,頤景園居民區以安全性、整潔性改造,精準排摸結合老人的實際需求,啟動原居改造項目,在老人廚房內安裝防煙霧報警器,衛生間安裝多功能扶手,起居室安裝應急呼叫機等,減少老年人的居住安全隱患。
同時,定期為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體格檢查,建立一人一檔的健康檔案,開展健康講座,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樹立健康的老齡化觀念。還對老年人住宅公共設施實施無障礙改造,給小區內老年人較為集中的住宅加裝電梯,設置人行步道實施人車分流模式等,著力打造宜居、宜樂的舒適型社區。
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村就能安度幸福晚年,作為原居養老模式最具典型示范的黃橋村、九亭鎮頤景園居民區也獲評2021年全國示范老年友好型社區榮譽稱號。
服務好獨居老人
居家養老中,獨居老人居家安全一直是養老服務重點和難點。
上海崇明區東平鎮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4858人,占戶籍人口的42%,老齡化程度位居崇明區前列。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東平鎮全鎮招募300名助老志愿者,成立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安全檢修醫療保健特困救助五個志愿服務小組,定期為80歲以上老齡老人,60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獨居老人提供志愿服務。
崇明區還依托一網統管平臺,開發智能守護應用場景,為190名8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家庭安裝門磁感應設備,解決獨居老人家中發生意外無人知曉、無法及時救助的問題。為全鎮6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安裝一鍵呼叫式久久寶電話機,為老人提供全天候緊急救助以及家庭日常生活服務。
隨著冬季的到來,老年居民尤其是獨居老人如何在家安全地使用水電煤衛也是老人及其家屬頭疼的問題。
黃浦區通過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智能煤氣表等,利用實施數據監控,發現老人家中用水/用煤氣異常,并發送報警信息。目前擬優化家庭用水用煤氣智能檢測設備,提升對異常情況識別的精確度。據記者了解,目前檢測設備能覆蓋到不同家庭條件、不同生活習慣的老年人用戶。
該項目重點探索社區高齡老人、獨居老人、純老家庭的智慧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探索基于物聯感知的從居家養老到社區享老的新型服務閉環。黃浦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養老護理工作繁雜而辛苦,一名長者照護之家護理人員對記者說:我日常護理的老人中多是有認知障礙的老人,有的老人不僅生活無法自理,更是很難將自己的真正需求表達清楚,跟老年群體溝通耐心最重要,要耐心和他們說話,更要耐心傾聽,雖然辛苦卻也時刻充滿著溫情。
同樣從事長者護理工作的另一名工作人員趙瓊分享自己和老人相處時說:待長者如親人,認真傾聽老人心里話,真心實意的交流,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在合理的場合給予老人贊揚。
本文標題:老年人要多參與社區活動充實生活,上海探索原居養老新模式
本文出處:http://www.www.kenanpipe.com/news/news-dongtai/20126.html
本站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我們刪除。